55岁的刘女士,20年前就被查出患上了乙肝,因当时医疗条件不允许,自己感觉身体没事,就没有进行治疗,也没有定期复查,导致十年后病情发展成了肝硬化,本来还算控制的不错.....
但是就在前不久刘女士吃了几个野生猕猴桃肝病就再度复发了↓↓↓
点击上方观看视频
刘女士一直自己在开中药治疗乙肝肝硬化的情况,病情也一直反反复复的发展,所幸的是虽然没有好转痊愈但也没有再加重,因此,刘女士便开始掉以轻心,慢慢的把医生叮嘱的忌口这事儿给忘了。前段时间刘女士在当地购买了些农民采摘的野生猕猴桃,食用后身体水肿更加明显,还开始上吐下泻、高烧41度,医院仍无法退烧,在医生的建议医院进行求助。在挂号成功后来到四川华西肝病研究所,刘女士经过详细检查被确诊为“自发性腹膜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上消化道出血、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脾大、腹水、脾功能亢进”等多项合并症。医生
解读
肝病患者如果食用了不干净的食物会引起肠胃感染,抵抗力降低,从而诱发肝病的复发。而肝病复发引起肝腹水后会带来更严重的后果。
医生,肝硬化患者不能吃什么?
四川华西肝病研究所
蒲云川
这类患者不能吃硬的、烫的,进食需要细嚼慢咽,不要短时间内给胃或者上消化道造成压力和负担。特别要注意一定不能进食不干净的食物,除此之外,高蛋白质、高维生素,碳水化合物不能进食过多以免发生脂肪肝。肝硬化具体应该怎么吃呢?
1关于脂肪的摄入肝硬化不同的病情,脂肪的摄入也应当有所差别。
有些肝硬化患者胰腺功能不好,胆盐分泌不足,胆汁代谢受阻。对于这类肝硬化患者,脂肪代谢出现了障碍,甚至有些出现了脂肪痢,当然要严格控制脂肪肝的摄入。
如果脂肪代谢的很好,当然是可以摄入相对标准量的脂肪的。推荐给大家一种好的脂肪补充食物——鲜花生,可榨汁。花生乳,对于肝硬化患者是不错的补充营养方式。2关于蛋白的摄入因为肝脏是合成蛋白的重要场所,人体对蛋白的需求不容置疑。不过,蛋白质的补充也不是随意的。
当肝硬化患者没有出现腹水、水肿的情况,蛋白质的摄入与正常人同样即可。如果肝硬化病人出现了腹水,水肿等情况,此时需要较大量的补充蛋白质。肝硬化病人出现肝性脑病,需要防止摄入蛋白质过量。因为过量蛋白可在肠道产生过量的氨,增加血氨浓度,加重肝性脑病。3关于糖类和淀粉类饮食各个阶段的肝硬化患者,对糖分的摄入都需要有所控制,因为高糖一方面会导致血糖升高,另外多余的糖会转化为脂肪肝,加重肝脏的负担和损伤程度。摄入的方式可以在睡前加餐,食用一些淀粉类食物,如面条等。
4关于盐的摄入量很多人被检查出来肝硬化之后,可以说“滴盐不沾”,这也要分情况来确定。对于没有腹水产生的肝硬化病人来说,不需要特别限制盐以及水的摄入量。况及时就医对于肝硬化腹水病人来说每天的盐分摄入量应控制在1-5g。
5关于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补充锌、镁等微量元素是肝硬化阶段必不可缺的,维生素C也是直接参与肝脏代谢的,可以促进肝细胞再生,研究表明在预防肿瘤方面也起到一定的相关性作用。可以通过绿叶蔬菜、豌豆、蛋类、鱼类、牛肉等食物进行微量元素的补充。
如果肝硬化患者存在门脉高压导致的胃底静脉曲张的,至少要削皮食用,最好的方式是榨汁。
最后,医生提醒肝病患者,一旦出现疾病严重复发的情况就要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切勿拖延。出现不适症状尽早处理干预,正确合理的治疗,否则病情加重响到其他脏器就难以处理。
肝病患者复查可申请82.2元补助检查针对人群:肝脏体检人群或肝病复查患者
检查项目:血常规、乙肝前s1抗原检查、乙肝两对半、彩超、丙肝抗体、肝功能、乙肝病*dna、甲胎蛋白。快速申请方式:点击底部阅读原文——回复“补助检查”四川省慢性肝病患者每人每年补助元慢性病*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患者均可申请慢性病(肝病)补助,补助申请通过的病患,每年可享受元医疗补助。
登记办理-预约报名方式1、
2、网络自助报名:点击下方菜单“慢病补助—自助挂号/补助办理”,进入报名页面,填写信息提交进行报名预约。
点击“阅读原文”在线咨询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将于本月20医院开展“健康中国,爱肝护肝边疆行”专家义诊活动,届时将有知名专家为腾冲市境内外患者提供优质肝病诊治,对肝病相关常见病、多发病防治进行科普宣传,欢迎广大市民朋友前来咨询就诊。
义诊时间:4月20日14:00-17:00
义诊地点:医院门诊大厅前
坐诊专家: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专家、云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专家。
专家在腾期间还将:
在医院为专委会肝病专家工作室揭牌;
到界头镇走访慰问因病致贫贫困户;
慰问部分中国远征*抗战老兵。
义诊专家简介
刘平
刘平:医学博士,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名中医,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学科带头人,肝肾疾病病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我国中医学领域首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府特殊津贴”,国家教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年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人民解放*总后卫生部“首届全国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年入选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计划,教育部“全国优秀教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先进中青年科技工作者”,年被中国科协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年被香港浸会大学聘请为“荣誉教授”。
相关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中西医结合科技奖一等奖1项,其他省部级科技二等奖11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2项、美国及欧盟发明专利各1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余篇,SCI83篇。主编《现代中医肝脏病学》等专著6部。
阮冰
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传染病学教学委员会副主任、医院感染科副主任;现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卫健委继续教育传染病学专委会副主委兼秘书长、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等。
牵头完成国家级课题5项、国家规划教材《传染病学》副主编,先后获国家科技计划执行突出贡献奖、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等。
邵凤珍
天津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天津中医院肝胆内科创史人,学科带头人。
从事临床医教研工作40余年。主持研究多项科硏课题,并作为分中心负责人完成"十五″,"十一五″国家重大传染病专项研究及""等科硏项目。曾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编委等职务。现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常委。
谭善忠
中医、西医双学士、中西医结合博士,医院主任医师,中西医结合科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为江苏省中医药(肝病)领*人才,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江苏省“高层次人才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卫生拔尖人才。
现任江苏中医药学会感染病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中医药学会肝病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传染病委员会常委,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肝病分会委员。
先后获省市科研立项9项,国家级、省级继续医学再教育项目5次,获省市科技奖4项,参编(主编、副主编、编委)科技书籍3本,发表SCI及中西医期刊论文30余篇。
邢卉春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北京大学教授、首都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首都医科医院肝病三科主任、北京大学医学部传染病学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传染病学系委员、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感染性疾病防控分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北京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北京感染病医师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肝胆疾病分会常委、亚太医学生物免疫学会肝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亚太肝病联盟北京副理事长等。
王晓柠
医学博士,研究员,上海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自年起从事中医药治疗慢性肝脏疾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部市级项目6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计划)1项。发表学术论文38篇,其中SCI收录15篇,总IF85.72。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参编医学专著共4部,其中副主编1部、编委3部。获得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上海市浦东新区优秀科技论文三等奖1项。兼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器官纤维化专业委员会及系统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编委、《肝博士》杂志编委等职。
郑进
云南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云南省人民*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原云南省卫计委副主任,云南省中医管理局局长,现任云南省中医药学会会长;云南省重点学科“民族医学”学科、学术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傣医学”、“傣药学”学术带头人;《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主编等。
主持国家级、省部级项目7项,先后获云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云南省教育成果奖一等奖各1项。主编学术专著18部,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龙毓灵
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原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曾任中华医学会消化分会全国委员、云南省中华医学会消化分会主任委员、名誉主任委员、云南省消化内镜分会副主任委员、云南省胃肠动力研究中心主任等。现为医院教学督导专家、云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顾问。
张超
云南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云南省名中医,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现任云南省傣医药与彝医药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傣医学”学科带头人;云南省民族民间医药学会会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常委、云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
先后获云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云南省教育成果奖一等奖2项。主编学术专著13部。
陈文慧
云南中医药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云南省名中医,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云南中医药大学教学名师。
年云南中医药大学中医系毕业,师从著名中西医结合肝病专家苏涟教授。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学科、云南省“十二五”优势特色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带头人。云南省高校精品课程《温病学》和云南省教学团队《中医临床基础》负责人。
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30余年。主编《中医学概论》《温病学》《中医经典选读》等国家规划教材,副主编或编委参编国家级规划教材6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完成国家省部级10余项课题。公开发表论文30余篇。荣获云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3,云南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排名2)1项,云南省科技进步成果三等奖(排名第3)等奖励。
文/编辑:周洁吴桂梅
审核:段应春
医院
关怀无“微”不至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医院更多资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