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到老、学到老,我新近从国外杂志、结合自己看到的病案,才对肝癌遗传性的认识有了较大的进步。
此前在我们门诊:对三、五服内的近亲中,有不同种类恶性肿瘤的患者,认为都有得肝癌的高危性,因而对其长期监控(每6个月检查甲胎蛋白和B超)过于扩大了范围;而对真正需要预防肝癌的乙肝患者缺乏长期随访观察和及时抗病*治疗。
近年西方对肝癌的遗传学研究,结合我们自己当前的临床积累,其实,肝癌遗传是相当专一和密切的。
因为肝硬化进展的下一站可能是肝癌,如果一家中有两位肝硬化,也把另一位乙肝患者看作有肝癌的高危性。
确实有不少家庭,如果其父母或同胞中有几位肝硬化和(或)一位肝癌患者,那么在这一家庭中的其他慢性乙肝成员,发生肝癌的风险较大。
对于这样的慢性乙肝患者,必须把抗病*治疗的门槛放得极低:“大三阳”病*阳性、谷丙酶每月检查一次,连续检查,只要其中有2次达到正常高值的1.5倍、除外超重、脂肪肝等原因,就需要抗病*治疗;“小三阳”只要病*阳性就需要抗病*治疗(推荐用TDF或TAF)。这两类患者需要终生治疗,同时终生监控(每6个月检查甲胎蛋白和B超)。只要做到这些,应该能预防肝癌、万一(真正的万一)发生,只是“小肝癌”(小于20mm),手术或者做射频消融术可以根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