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要有与大众沟通的能力、传播医学知识的能力,更需要有讲真话的勇气。”
(张文宏年生于浙江瑞安,年考入上海医科大学,医院感染科。教授,博士生导师,医院感染科主任,上海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摄影/殷立勤)
获奖理由
在中国南方一些地方,医生也被称为先生,在传统中国社会里是和教书一样被尊重的知识分子,因为他们具有高于常人的智识和品德。当新冠疫情袭来,大众被未知的恐惧包围,张文宏的走红几乎是一种必然——他有真本事,敢讲真话。数十年的钻研让他“出圈”,又不只是昙花一现,他是经得起围观和打量的。但他对做网红不感兴趣,工作重心始终在专业领域、公益事业。以专业精神行利他之事,这或许张文宏给我们最大的启示。
01:36所有人都在等张文宏。
为了凑他的时间,摄影师下午六点就在酒店的电梯口布好了景,就等张老师在会议间隙三下五除二拍几张。摄像师也在他入住的房间调好灯光、架起机器,万事俱备。
已经是晚上九点多,张文宏还在开会。报告的主题是《新冠肺炎宿主免疫应答与诊治的探索应用》。等在门口的“门外汉”每个字都看得懂,但并不知道具体是什么意思。
年第四届感染病与肝病卓越研究年度论坛,一天半会期,大大小小16场会议。张文宏是大会执行主席之一,当仁不让的东道主,既要做主持又要做报告,从早忙到晚。
好不容易等他在会场跟与会者合影、话叙完毕,背起双肩包回房间,所有人都感觉曙光在前。出了电梯,面对架在那里的“长枪短炮”,张文宏却像机警的猎物般绕开了,他不动声色说了一句:“先到房间拍视频。”
进了房间才明白他的用意。线上,一群医生等着他为一位病危的新冠病人会诊。连线、询问用药情况、查看化验结果,两部手机来回切换,将近40分钟的线上会诊张文宏始终极其耐心、细致,好像这不是开了一天会议之后的额外工作,而是阳光明媚的早上八点第一次接诊。
夜里十点,窗外的夜上海车水马龙。他对着一屋子人欠欠身说,“开始吧!”
宏与红
张文宏的红是从年1月30日开始的,“把党员换上去”的一分多钟的视频在网上刷屏。
距离年12月在云南随访蓝农基金会耐药结核病项目整整一个月,《中国慈善家》在上海、他的主场再次见到这位网红医生。还是一样的服装,还是一样的忙碌。新冠疫情进入第二年,张文宏热度不减。
与其说走红,毋宁说“出圈”。他在圈子里早就成名成家,医院内有名的红人:医院各科室主任年终总结会,张文宏的发言总是最让人期待的环节之一。
与他共事二十多年的感染科副主任邵凌云说,“那些视频走红,社会上都疯转,我还有些想不通,‘张爸’他平常就是这样的呀!”他的同事虞胜镭说:“千万别神化‘张爸’,他就是一个科室主任,不会对一个学科的发展有多少了不起的作用。他也就是比较真实,没有架子。这次能够火起来,大概主要就是因为大家听官话听腻了。”
张文宏的忙却是一如既往的。这位原本通常早上四五点起床、医院的科室主任在成名之后更有了外人难以想象的忙——需要他的人太多。
病人需要他。医院感染科的办公室里有这样一面锦旗,“我只是你们职业生涯中的匆匆过客,而你们却是我的人生转折”。张文宏一直保留着它,时不时看一看。
科室需要他。年大红之后,张文宏工作量暴增,但只要在上海,他总是争取隔天回一趟感染病房。每次回去,将最新消息带给同事,指导他们如何开展后续工作。只要有时间,他还会坚持查房,为的也是给团队鼓劲加油。
上海市的疫情防控需要他。年1月24日,除夕。上海市政府召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会议,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I级响应。
“17年前SARS的时候,我做上海专家咨询组组长,想不到17年后的今天,我的学生替代我来做组长了。他很有能力,他会做得比我更好。”当天下午的新冠肺炎临床救治专家组会议上,张文宏的老师翁心华教授这样说。
(年12月,中国初级保健基金会蓝农公益基金成立,张文宏积极参与,并在云南为结核病患者义诊。摄影/刘冉阳)
那个辞旧迎新的夜晚,张文宏写下《除夕夜逆向而行:壮举下的“阳谋”》一文。他以专业经验预测:控制武汉新冠病毒感染的主体战役应该在一个月内结束,两个月内进入尾声。那一刻的“迎新”,实际上迎接新冠的挑战——以年为单位。
一年之后,年1月24日00:13,忙于疫情防控缺席上海市“两会”开幕式的人大代表张文宏发了一条近千字的微博。“每日继续维持在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的查房。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展开。城市在照样呼吸,略带着一丝紧张。”他同时断言:新冠病毒已经成为地球上的常驻病毒,我们需要做好持久战的准备。
不仅是中国医学界和社会民众需要张文宏,国际社会也需要他。
作为最早与新冠病毒交手的顶尖专家,他时常要与国际同行展开交流,向世界各国分享中国的疫情抗击经验,成为活跃在线上的“民间大使”。同时还要应各方需求,与海外留学生、华人华侨视频连线,深入浅出普及疫情防范知识,在线上遥送一颗“定心丸”。
中国驻美大使崔天凯曾专门致信张文宏表示谢意,“您的科学态度、务实精神、基于专业知识又‘接地气’的解说,对于大家全面认识问题、做好有效防范、避免不必要恐慌,都极其有益、十分及时”。此后,张文宏也以传统手书、邮寄方式给崔大使回信,并相约疫情过后找一间小酒馆把酒言欢。跨越大洋的鸿雁传书,成为疫情期间的一段佳话。
年1月29日,为帮助海外侨胞和留学人员提高防疫抗疫能力,缓解心理压力,平稳度过安心安全的新春佳节,上海海外联谊会、市侨办等单位举办防疫专家与海外华侨华人视频连线,张文宏再次应邀向海外华侨华人及留学生介绍疫情防治情况。
红与专
对于走红,张文宏有些避之不及,他不希望外界对他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