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主题博物馆发展观光产业
古老建筑历经数百年仍保持完好。
笋岗老围早在1988年被深圳市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被省*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笋岗老围的保护成功,使文物考古专家们松了一口气,由此也引起了关心古迹保护的深圳各界人士的关注。在不久前闭幕的市人大会议上,多位人大代表联名建议,加强规划,保护深圳现存已经不多的历史围屋建筑。
本报在此前进行的深圳古村落系列采访中已经发现,在包括龙岗、宝安等地在内的大片区域,留存着远至明清时代的各式围屋古建筑,例如占地2.5万平方米、“九厅十八井,十阁走马楼”的龙岗罗氏鹤湖新居,坪山曾氏大万世居,都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代表了乾隆和嘉庆时代赣、闽、粤围屋建筑。但在近30年来,各种围屋古迹不断损毁,城市化进程将原有的村落传统文化边缘化,数十个有记载的古村落已经消失。紧邻特区的布吉、南湾、坂田、平湖等街道已基本无完整的围屋古迹留存。
被称为深圳古建筑“百科全书”的张一兵认为,结合目前深圳各式围屋的现状和所在地的经济情况,应该尽快启动对古建筑的全面调研摸底,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可操作的规划意见。有关人大代表建议,应采取“因地制宜”和“因特制宜”的思路,根据不同的保存现状,制定不同的保护策略,按照《文物保护法》的要求,严格控制保护建筑周围的违章建设,改善周边环境和配套设施,形成完善的文物保护络系统。
何建祥对笋岗老围的保护同样十分关注。据他介绍,目前何氏宗族除在海外500多人外,在深圳也有500多人,村民收入主要依靠出租房屋。如果市、区*府能够将老围规划建设为文物保护景区,村民可望获得一些就业岗位,增加收入。
张一兵建议,欧美等地的古建筑保护并非完全圈起来保持原样,而是在修葺传统外观的同时,把原本不适宜居住的室内升级为现代化的设备,民居内抽水马桶、电脑宽带等一应俱全。因此,在围屋保护上,可以考虑在围子里建设社区文化娱乐设施,例如社区图书馆、社区博物馆等等,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场所。结合深圳现有的广府围与客家围的分布特点,张一兵建议考虑试点建设围屋博物馆的方式,将年代较久、确有保护价值的围屋设立为主题博物馆,发展相关的主题产业,发展“观赏性、教育性”或“传统生活体验”等类型的围屋观光产业。与此同时,利用第三次文物普查的机会,尽快展开调研,形成可行的规划,将围屋保护与可持续开发工作纳入文化产业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