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乙型肝炎的危害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HBV)引起,是一种常见高发的传染病,乙肝病*存在于急性、慢性或无症状携带者的血液乃至许多的排泄物中,如汗液、唾液、乳汁、尿液、精液等。我国是乙肝大国,4亿乙肝病*携带者,我国占据其中的三分之一,约1.3亿。我国因慢性乙肝(包括肝硬化肝癌)而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高达亿人民币,相当于2.25亿个人的工资总值,这对个人、对家庭、对国家无疑都是沉重的负担和巨大的损失。
二、乙肝的临床表现
1、潜伏期:可长达2--6个月
2、急性期:起病较缓慢,主要表现为全身乏力,食欲差,厌油,恶心,呕吐,腹泻等。有的有*疸,表现为巩膜*,皮肤*,尿*。但大部分无*疸,而且症状不明显。
3、慢性期:在急性期后半年不愈者即转为慢性。表现为肝肿大,肝功能异常,脾肿大,伴蜘蛛痣,肝掌,肝病面容或伴有器官损坏,(肝硬变、肝癌)。
三、乙肝的传播途径
1、血液传播:由输血、血制品或注射器污染等经血液途径传播。
2、母婴垂直传播:是指患乙肝的孕妇,将乙肝病*通过胎盘的血液循环传播到胎儿体内或在分娩过程中胎儿通过已被污染的产道时被感染;或是在出生后通过患病母亲的乳汁或与母亲密切接触而感染。
近期有研究证实,从乙肝孕妇的卵巢组织中检测出乙肝病*,并可在卵巢组织中不断复制。这说明乙肝病*可通过感染卵巢而导致母婴传播,也就是说在受精卵形成的那一刻起传播就已经开始发生,致使后期的人和措施均告无效。据追踪调查乙肝双阳性(HBsAg和HBeAg)母亲所生婴儿HBsAg阳性率高达90%以上,这一些婴儿不仅是新生儿的传染源,而且是大多数日后演变为慢性乙肝并且发展为肝硬化、肝癌。
近期还发现了父婴传播途径,即在慢性乙肝患者的精子中发现乙肝病*,也就是说,父亲是乙肝患者,孩子有可能一出生就感染了乙肝病*。
关于母乳喂养:医院对澳抗阳性母亲初乳HBV—DNA检出率高达38%,因此,母乳喂养无疑会增加新生婴儿产后感染的机率。
3、性传播:提倡洁身自好,一夫一妻,对男性性同性恋者或有多个性伴侣者坚持使用安全套。
关于传播途径中一些细节的提醒:以下行为可提供传染机会:修脚、纹身、扎耳环孔,共用剃须刀,公用洗脸、漱口用具,一起洗内裤,医务工作人员意外暴露等。
乙肝与艾滋病相比,尽管传播途径相同,但由于在血液中乙肝病*的水平及其在外界环境中的抵抗力都远远高于艾滋病的*性,所以乙肝病*更容易传播。乙肝的传染性大约是艾滋病的倍,这就是为什么我国乙肝病*感染的人数远远高于艾滋病感染人数的原因。
四、乙肝的预防
目前全世界还没有一种药物可以根治乙肝,而我国乙肝发病率始终居高不下,减少新发病人的发生率,唯一的办法就是预防,可以说以当前的医疗水平,乙肝是可以防而不可治的病,那么如何预防呢?
1、接种乙肝疫苗的保护率可达90--95%,且在婴儿出生后越早越好,最好婴儿出生后立即接种,最晚不超过24小时,北京市近5年来已开始实施新生儿免费接种三针疫苗,这大大加快本市控制乙肝的进程。
2、注射疫苗后是否能够预防乙肝,取决于疫苗能否刺激人体产生抗体,以及抗体产生的多少,一般认为,血清抗体滴度大于10国际单位/毫升时才能预防乙肝,大约有30%的人注射乙肝疫苗1个月后出现抗体,完成全程三次注射后抗体才能达到最高水平(即有效水平)。
3、得乙肝的年龄越小,患肝癌的风险越大。在新生儿期感染乙肝的孩子,长大后90%以上发展为慢性,这远比成年后患乙肝者后果严重得多,所以出生后应尽早接种乙肝疫苗。
4、注射疫苗后还会得乙肝吗?前面说过,乙肝疫苗接种后的保护率不是%,也就是说,还会有一小部分人群不能够及时产生抗体,或最终永远无法产生抗体,这是由于遗传基因决定的。当然,还和年龄大、肥胖、免疫抑制、免疫耐受等因素有关。
那么,如果乙肝疫苗接种后无应答反应,也就是不产生抗体,怎么办?可采取“补漏”方式,即打加强针,增加接种次数,可以有效的改善抗体应答水平,有效增加接种疫苗的保护率。所以在体检中检出的乙肝抗体水平弱阳性或阴性者应区别情况对待。如果从未接种过的应立即按程序接种;如未按接种程序接种超过一年者应立即注射加强针。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