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大约要花多少钱 http://www.znlvye.com/ 以下文章来源于儿童肝病,作者儿童肝病
儿童肝病.
医院肝病科信息发布
近期我院感染传染科肝病研究团队王建设教授课题组于世界著名老牌肝脏病杂志《LiverInternational》发表题为《MYO5B-associateddiseases:novelliver-relatedvariantsandgenotype-phenotypecorrelation》的研究论著。该研究由医院携手重庆医院、医院、医院等多家肝病中医院合作完成。
MYO5B基因编码的蛋白隶属于Ⅴ型肌球蛋白家族,主要由Motor、IQ、CoiledCoil及Globulartail四个功能结构域组成,参与细胞内囊泡运输。年国际上首次发现其是一种严重致死性的先天性腹泻(微绒毛包涵体病)的致病基因。年王建设教授领衔的肝病团队鉴定了MYO5B缺陷引起新的表型-单纯低γ谷氨酰胺(GGT)胆汁淤积症,表现为从进行性家族性胆汁淤积症(PFIC)到良性复发性肝内胆汁淤积症(BRIC)和暂时性新生儿肝内胆汁淤积症(TNC)的连续的疾病谱,类似于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FIC)1型和2型。同时该课题组基于有限的患者进行基因型-表型关系研究发现双等位严重变异(包括无义、框移及经典剪切突变)仅见于微绒毛包涵体病,而单纯低GGT胆汁淤积患者则至少携带一个非严重变异(Hepatology,PMID
。随后王建设课题组与荷兰Sven教授研究团队合作基于细胞实验结果提出MYO5B完全缺失不会导致低GGT胆汁淤积,保留Rab11a结合位点的突变蛋白通过毒性获得(gain-of-toxic)导致胆汁淤积(Hepatology,PMID
。这一理论主要基于体外实验提出,迫切需要临床数据的支持。
新的研究中,王建设教授课题组携手国内多家儿童肝病医医院专家回顾性收集年1月至年3月临床及基因新确诊且尚未报道的MYO5B缺陷患者,详细分析其临床特征及突变信息;同时文献收集年3月以前报道的MYO5B缺陷患者,其临床符合低GGT胆汁淤积或微绒毛包涵体病诊断,MYO5B双突变经ACMG分级评定为致病、可能致病或临床意义未明则纳入本次研究,是目前MYO5B缺陷病基因型-表型关系最大样本量的研究,并且首次对肝病表型和基因不同功能域细分,进行更深入的基因型-表型关系分析,对于MYO5B疾病致病机制的认识和患者的精细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共报道来自11个家系的12例新MYO5B缺陷患者,其中10例表现为单纯低GGT胆汁淤积,1例表现为持续性低GGT胆汁淤积伴TPN非依赖的长期慢性腹泻,1例为微绒毛包涵体病伴高GGT胆汁淤积。此外,7例患者生长发育明显落后于同龄儿童,2例患者有胆囊结石。12例新患者携带的突变中,14个为新发突变,其中6个为nullvariants(无功能变异:包括无义突变、移码突变、经典剪切突变、起始密码子变异、单个或多个外显子缺失),8个为non-nullvariants。本研究不仅拓宽了MYO5B缺陷病突变谱,个别新患者表现为持续性低GGT胆汁淤积伴TPN非依赖的长期慢性腹泻还提示MYO5B缺陷病本身呈谱系改变,且可能与肠-肝循环密切相关。
文献回顾共收集到例MYO5B双等位基因变异患者,加上本研究的12例新患者,共例患者纳入基因型-表型关系研究。作者将所有患者按照携带无功能变异的个数分为双等位无功能变异(Biallelicnull)、单个无功能变异(Singlenull)及零个无功能变异(Biallelicnon-null)三种基因型组;根据腹泻和胆汁淤积症状的表现情况分为三种临床表型组:一种是单纯MVID患者(MVID),患者以顽固性水泻为主要表现,无胆汁淤积相关记录;一种是单纯低GGT胆汁淤积患者(FIC),患者以持续性/复发性/暂时性低GGT胆汁淤积为主要表现,无明显胃肠道症状;一种是MVID患者伴胆汁淤积或FIC患者伴需短时静脉营养治疗的慢性/间断性腹泻的双表型(Combined);FIC患者内部进一步根据胆汁淤积特征分为持续性(Persistent)、良性复发性(Recurrent)以及暂时性胆汁淤积(Transient)三种临床表型亚组。研究结果进一步支持双等位无功能变异仅见于MVID,FIC患者至少携带一个预测保留Rab11a结合能力的突变。斯皮尔曼等级相关性分析发现MYO5B缺陷患者肠道症状严重程度与其携带的无功能变异个数呈正相关(ρ=0.,P=.);FIC患者胆汁淤积严重程度同样与其是否携带无功能变异具有相关性,患者携带无功能变异倾向于表现为持续性胆汁淤积(ρ=0.,P=.)。
作者进一步将至少携带一个错义/非框移突变的患者纳入疾病表型与突变所在MYO5B蛋白结构域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MVID组(25/25,%)和Combined组(30/31,97%)患者携带定位于MYO5B蛋白Motor区的错义/非框移突变的比例明显高于FIC组(19/29,66%,P=.和P=.);相反,FIC组(16/29,55%)患者携带定位于MYO5B蛋白非Motor区的错义/非框移突变的比例明显高于MVID组(3/25,12%,P=.)和Combined组(3/31,10%,P=.)。另外,携带错义/非框移变异位于MYO5B蛋白IQ区的患者仅表现为FIC(P=.),其中错义变异c.CT/p.ArgCys(预测影响IQ区功能)在8例患者中检测到,是FIC患者中最常见的突变位点。作者因此最终提出携带错义/非框移变异定位于MYO5B蛋白非Motor区,尤其是IQ区的患者更可能表现为单纯低GGT胆汁淤积,这对于预测患者临床表现以及指导MYO5B蛋白各结构域的功能研究有重要意义。
医院的王利博士、丘倚灵博士后以及重庆医院的许红梅教授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王建设教授为通讯作者。医院、重庆医院、医院、医院的多名临床医生医院的邢清和教授为共同作者。在此感谢各位作者、合作者以及给予帮助的同道,感谢患者及其家属的支持和配合。
医院王建设教授带领的肝病团队长期致力于儿童肝病研究,在国际上率先鉴定了遗传性肝病多个新的致病基因。自鉴定MYO5B缺陷引起肝病的新表型以后,该课题组通过多年来的病例积累,现又根据基因型-表型关系研究发现MYO5B突变的性质和所在不同功能结构域与疾病表型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将为MYO5B疾病的认识及患者的个性化管理提供指引。未来,该团队将持续深入进行MYO5B缺陷相关肝病的致病机理和相关代偿机制研究,以期为儿童罕见遗传性肝病,尤其是MYO5B缺陷相关肝病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治愈的希望。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MYO5B-associateddiseases:novelliver-relatedvariantsandgenotype-phenotypecorrelation》全文
★
★★★
★
原标题:《复旦儿科肝病团队MYO5B缺陷病研究取得新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