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会议报道肝病基础研究与实验诊断协作组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治疗费用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611/6320423.html

年10月29日下午,由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主办、肝病基础研究与实验诊断协作组承办的学术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由协作组组长陈红松教授主持,采用线下和线上同步方式进行。国家卫生健康委科教司顾金辉副司长以及鲁凤民、陈成伟、段钟平、徐小元、李杰、谢雯、郑素*和刘峰教授等专家参加了线下会议,庄辉院士、贾继东、南月敏、侯金林、高志良、任红、叶胜龙、窦晓光、胡鹏和*双锁教授等专家在线上参会。

国家卫生健康委科教司顾金辉副司长为会议致辞。顾金辉副司长指出我国的新发及传统传染病防控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传染病防控领域的科研工作者为新冠疫情的防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希望未来能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提升临床转化的能力,为我国的传染病防控及患者救治提供更多的帮助。

顾金辉副司长致辞

鲁凤民教授就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课题“乙型病*性肝炎临床诊断及监测技术的研究”进展做了专题汇报。鲁凤民教授围绕乙肝诊断试剂研发及临床应用进展,回顾了专项立项时病*性肝炎防控所面临的两大挑战:如何有效保护未感染者(包括新生儿)不被感染、慢性感染人群如何治疗以阻滞疾病进展减少终末期肝病发生。当时,我国已经出版了第一部《慢性乙肝防治指南》(),积极地抗病*治疗阻断/减缓疾病进展、减少终末期肝病的发生已成共识。但当时国内乙肝的实验室诊断仍面临着众多的问题和挑战,一方面诊断试剂仍以定性试剂为主,缺乏定量试剂;另一方面,随着抗病*治疗时代的来临,缺乏对治疗疗效判断及预后评估的指标。经过15年的努力,我们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上述问题。鲁凤民教授表示对未来HBcrAg、HBVRNA等新型诊断指标和试剂的临床应用充满期待,GP73作为新兴肝炎、肝硬化检测指标在肝病进展不同阶段中的作用也应被充分探讨。

鲁凤民教授做专题报告

随后,李君教授报告了肝纤维化模型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人间充质干细胞通过门静脉移植建立人源化肝脏、免疫系统双嵌合小鼠模型的进展,并指出该模型可支持HBV持续感染,并可诱导免疫炎症反应和肝脏损伤。

李君教授在线上做主题报告

南月敏教授从诊断角度介绍了肝纤维化和脂肪肝无创诊断方面的新进展,并指出目前临床上尚缺乏评估炎症、纤维化以及治疗后组织学改善的无创诊断指标,亟需开发高效灵敏的指标。

南月敏教授在线上做主题报告

杨瑞锋副研究员系统阐述了当今临床实践对HBV核酸检测的新需求,并指出HBV核酸检测(尤其是RNA检测)对预测停药后复发风险、新药研发有重要作用,但是也要注意试剂生产及检测中的核酸污染、不同HBVDNA检测试剂引物位置不同可能导致结果不同、低病*血症需要超敏检测试剂等问题。

杨瑞锋副研究员做主题报告

陈香梅副教授对血清GP73的相关研究及临床意义进行了详细的报告交流。指出血清GP73含量与肝纤维化分期相关,对乙肝肝硬化的诊断价值与肝脏瞬时弹性成像相当,同时血清GP73预测中重度肝脏炎症活动度也有较好的表现,基于GP73的血清学联合模型可提高诊断效能。

陈香梅副教授做主题报告

学术汇报结束后,与会专家对《血清高尔基体蛋白73(GP73)在肝脏疾病临床评价中应用的专家意见(草稿)》进行了讨论和交流。刘燕娜博士围绕“背景及血清GP73在肝炎中的诊断价值”、“血清GP73对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诊断价值”、“血清GP73对肝细胞癌的诊断和预后价值”、和“血清GP73待解决的问题”四部分对已有研究进行了回顾及总结,各位与会专家热烈讨论。

与会专家对《意见》提出的血清GP73水平随着肝脏(炎症活动度、肝纤维)的升高而逐渐升高,可作为肝脏疾病进展的辅助评价指标等11条建议予以肯定。贾继东教授及尤红教授建议通过控制变量明确GP73对于肝纤维化或者肝脏炎症的诊断价值,对GP73检测结果的临床解释给予更加清晰的描述。陈成伟教授建议在文稿中增加证据等级和专家推荐强度以便于临床医师参考,针对“血清GP73待解决的问题”,未来需利用学组平台的人才与资源优势进一步加大研究,为GP73的临床应用提供更加有力的证据。段钟平教授、徐小元教授、南月敏教授、侯金林教授、窦晓光教授、谢雯教授和胡鹏教授都给予了具体的建议。

庄辉院士做总结发言,建议对已有的GP73相关研究进行总结梳理,先以综述的形式发表。同时,加强对GP73的基础研究及检测方法学研究,明确GP73的来源及异常表达的机制,为将来的临床应用做准备。

专家们热烈讨论

通过专家讨论,此次会议明确了:

1、血清GP73不适合作为肝癌指标;2、血清GP73是较好的肝纤维化、肝硬化诊断指标;3、血清GP73在ALT正常的慢乙肝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肝脏炎症活动度中的诊断价值值得进一步探索。4、现有GP73研究尚缺乏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未来应予以加强。

最后,鲁凤民教授表示该团队将尽快启动GP73指标临床应用的真实世界研究工作,并欢迎更多研究人员加入到GP73的研究中来,为未来GP73临床应用的专家共识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希望参与此项研究的单位,请给本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